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jié)!
潮州祭鱷臺,位于潮州市湘橋區(qū)北郊韓江北堤中段。相傳韓愈在此設(shè)壇除鱷魚之患,現(xiàn)原址上修建有鱷渡秋風亭和祭鱷臺。1987年,在原址修建鱷渡秋風亭和祭鱷臺。周邊的“鱷渡秋風”歸為潮州八景之一。
建筑結(jié)構(gòu)
祭鱷臺,位于潮州市韓江北堤中段,是為了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驅(qū)鱷治潮的功績而建的一處景觀。其原址為古鱷渡口,相傳唐代韓愈刺潮時曾于此處設(shè)壇祭鱷,撰有《鱷魚文》,故名“祭鱷臺”。如今見到的祭鱷臺,是于1987年在原址上修建而成。
該景觀為全石結(jié)構(gòu),分兩級層臺,四周有石欄環(huán)護回廊欄桿,四柱四角雙重檐,端莊典雅。祭鱷臺兩側(cè),各立有1根石燭柱。前為“祭鱷臺”(賴少其書),上為“鱷渡秋風亭”(吳健民書)。亭內(nèi)有以鱷魚為座之《鱷魚文》碑(詹勵群重書),碑陰刻《重修鱷渡亭碑記》(許士杰撰書)。亭聯(lián)曰:“佛骨謫來,嶺海因而增重;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另一柱聯(lián)為:“溪石何嘗惡;江山喜姓韓”。
典故傳說
鱷溪由來
據(jù)說韓愈當年三月廿五日到潮州后,深知民之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物產(chǎn),民是以窮”。韓愈親自去觀察后,于四月廿四日便寫了一篇《祭鱷魚文》,并叫他的部屬秦濟殺了一豬一羊,到北堤中段鱷魚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地方,點上香燭,宣讀祭文,限期叫鱷魚徙歸大海。當時,潮人傾城而出,人山人海,鴉雀無聲,只聽韓愈嚴厲宣布:“鱷魚!鱷魚!韓愈奉天子命到這里來做刺史,是為的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只限你們在三天之內(nèi),帶同族類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嚴懲不貽”。說畢,將祭文焚化連同豬羊投入溪中,拜祭鱷魚。相傳,當日拜祭了鱷魚,晚上惡溪驟起暴風雨,雷鳴電閃;不過數(shù)日,溪水盡退,鱷魚不得不遷徙去五六里的大海。由此,把因鱷魚作惡而得名的惡溪隨人意愿改為“意溪”。這祭鱷的地方叫“韓埔”;渡口叫“鱷渡”,鱷溪自此稱為“韓江”
鱷渡秋風
“鱷渡秋風”歸為潮州八景之一。鱷渡江面寬闊,帆影落雁,暮春三月,木棉花開到,走在堤上,可以感受到韓江獨特的美景。
管理員
該內(nèi)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