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聶金秀 黃思程 記者羅勉報道從汕頭市有關方面了解到,廣東省委、省政府賦予汕頭市建設臨港經濟區的使命任務,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高水平建設臨港經濟區成為汕頭持續擴大開放、開啟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重要抓手。《汕頭臨港經濟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汕頭要發展臨港制造業集群和現代服務業集群,打造支撐汕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東南沿海區域性綜合貿易航運中心及產業開放合作門戶。汕頭將依托經濟特區優勢和豐富的海洋資源,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沿海經濟帶粵東新增長極。
《汕頭臨港經濟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要依托良好的海洋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基礎,積極拓展藍色發展空間,加快建設現代臨港產業體系,形成一批牽引性、帶動性強的臨港產業集群,包括發展壯大新能源、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新一代電子信息等臨港制造業集群,打造數字經濟、航運服務業、臨港商務服務業、“保稅+”綜合業態等現代臨港服務業集群。
圍繞建設“數字經濟特區”目標,汕頭市已形成以跨境電商、跨境游戲、流媒體、電子元器件等為主導的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2024年,全市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規上產值增速達26.2%,工業增加值增速27.9%,預計未來將帶動超千億元規模。當前,汕頭正加速推進國際數據傳輸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全國最大國際海纜登陸站和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國際通信出口帶寬占全國50%以上。通過跨境專用通道試點,已有超過540家企業享受政策紅利,跨境電商銷售額增長近15%。未來,汕頭計劃引入電子元器件、智能傳感器等高附加值產業鏈項目,建設跨境數字產業園,探索“人工智能+產業帶”融合模式,并依托僑鄉資源拓展海外市場,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作為國際海纜登陸核心區域,汕頭市現有6條國際海纜直連30多個國家和地區,持續鞏固亞太通信樞紐地位。汕頭新增2~3條國際海纜的計劃已提上日程,以進一步提升全球互聯能力。在海洋資源開發中,汕頭創新推進海上風電與海纜保護的協同發展,通過劃定安全距離、優化輸電線路、增設監測設備等措施,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同時,汕頭將海纜保護納入地方立法,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全年累計巡航99538公里,勸離違規船只4033艘次,保障通信安全暢通。未來,汕頭將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標桿示范,為全球數字化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食品工業作為汕頭的傳統優勢產業,在臨港經濟區建設中也占據重要地位。依托潮汕美食文化優勢,汕頭市正加速食品工業現代化進程。通過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建設食品工業誠信體系及追溯平臺,2024年推薦6家企業獲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方便粉(粿條)產業方面,汕頭以金平區入選首批省級食品工業試點縣為契機,推動“粿條”品牌化、國際化,借助跨境電商和僑資渠道拓展海內外市場。接下來,汕頭計劃打造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基地,支持牛肉丸、獅頭鵝等潮汕美食工業化生產,并建設區域性食品出口貿易中心,讓“潮味”走向世界。
產業園區是臨港經濟區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汕頭市實施“園區建設提速年”行動,2024年完成園區基礎設施投資292億元,新增標準廠房1.57億元,主平臺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7%,占全市比重提升1.7個百分點,新增轉移項目35個。接下來,汕頭市將持續推動臨港經濟區內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按照省關于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規劃范圍調整的相關部署,研究推動臨港經濟區具備條件的片區納入汕頭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享受省重點支持主平臺有關資金、土地等支持政策;發揮主平臺、大型產業集聚區、省產業園區等載體平臺作用聯動汕頭臨港經濟區,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合作,開展鏈式招商,強化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爭取2025年承接產業轉移項目35個以上;完善園區管理機制,研究推動三大功能區賦能發展,探索“管委會+公司”運營機制,推動各區省產業園擴園提質、優化整合,提升園區管理運營水平與服務效能。
臨港經濟區建設的加速推進,不僅將進一步提升汕頭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還將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的海洋經濟發展探索新的路徑和模式。汕頭市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思維、更加務實的舉措,推動臨港經濟區建設取得更大成效,以國際數據流通樞紐、綠色算力節點、“海上絲綢之路”標桿示范為核心競爭力,通過“數字+海洋”“產業+開放”的深度融合,為廣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澎湃動能,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汕頭力量。
▲此文章圖文來源:中國發展改革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