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湫寶塔
潮汕樟林古港,是明清年代“紅頭船”的“通洋總匯之地”。每逢中秋佳節,千家萬戶手巧藝妙的賢慧婦女,常喜愛加工制作美食糕點---綠豆糕,其傳統技術工藝和加工制作方法考究,蒸熟后金碧晶瑩,入口清香甜美,風味獨特,既是一味適合時令的可口藥膳糕點,又是樟林飲食文化獨創的一種營養豐富的美食,堪稱是潮汕地區中秋糕點的佼佼者。
綠豆糕在潮汕小吃中屬于糕點類,清香爽甜,過去在民間曾是一款很受歡迎的糕點,和芝麻糕一樣,都是過去親戚朋友之間交往的常見“手信”。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綠豆糕磨之為面,澄濾取粉,作餌燉糕……有解諸熱,補益氣,調五臟,安精神,厚腸胃之功。”古往今來,樟林僑鄉婦人就有用綠豆作餌燉糕的悠久歷史。
潮汕小吃綠豆糕選用上等的綠豆為原料,用清水洗浸幾遍之后脫去其豆衣,經蒸熟后晾干,再磨制成豆粉,這時可適量地加入白糖和豬油,拌和后作為主料。從主料中取出約三分之一,往其中再摻入花生仁碎、芝麻粉末,瓜丁微粒等,拌勻后作為副料。取來專用于制作作綠豆糕的圓形木制糕點印模,這種糕點印模的底部反刻著吉祥圖案和各種吉祥話語或客氣的問候用語。使得印制出來的綠豆糕上面顯現著白兔、鯉魚、鴨子、松鶴圖案和福祿壽、平安大吉等文字。顯現著一種祥和、喜慶的氣氛。印制綠豆糕時先往印模里填進主料,并用大拇指壓緊,當其占有糕印模的過大半厚度之后,又往里面塞進副料至填滿整個印模,注意要盡量壓緊。蒸熟之后倒著往桌子上用力一磕,便把綠豆料給磕出來了。在壓印過程中間常加入豆沙、芝麻末、瓜冊絲、花生仁或腰果仁(研碎)為糕餡,壓印成型后一般都盛放在蒸籠內,蒸5~10分鐘就成為清香撲鼻,入口軟滑清涼,別具風味,沁人心脾,令人饞涎的潮汕小吃綠豆糕。
這是一種很有潮汕特色的圓形糕點,差不多整個大潮汕的各個城鄉間都可看到它或者與它類似糕點的身影。別小看它只有四、五公分直徑那么大,一公分多高,其貌不揚。吃起來卻是清甜可口,有滋有味的。特別是由于它自身帶有的那種家鄉情結,常使得客居異地的潮汕籍游子,在享用它之時,勾起“月是故鄉明”、“千里共嬋娟”的情懷。
![]() |
![]() |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